第273章 传承(1/2)
全球青年厨师峰会结束后的第三个月,十杰学员们陆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陈宇带着母亲的菜谱踏上了前往四川的列车,准备在川菜博物馆举办一场关于「家常味」的展览;苏逸飞回到家族农场,开始尝试将有机种植与意大利发酵技术结合;林宇则留在学校实验室,继续研究如何用科技手段保存传统味觉记忆。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一则新闻打破 —— 国际美食协会宣布,将启动「味觉标准化计划」,试图用数据为全球美食建立「完美风味模型」。
陈宇在川菜博物馆布展时,发现原本预约的老厨师们纷纷取消了演讲。「他们说现在流行『标准辣度指数』,我们这些老手艺跟不上数据时代了。」馆长擦拭着清代的火锅鼎,铜器表面倒映着电子屏幕上滚动的新闻:「麻辣火锅最佳辣度:42.7 度;鱼香肉丝酸甜比:3.2:1—— 国际美食协会最新发布《全球风味数据库 2.0》。」陈宇摸着母亲菜谱里夹着的干辣椒,突然想起小时候看母亲炒菜时,总是凭着眼神和手感调整调料,从来没有精确到克的称量。
与此同时,苏逸飞的农场迎来了不速之客。几个戴着「全球风味标准化协会」袖标的人闯入试验田,用无人机扫描小麦:「这种非标准麦种的蛋白质含量波动太大,不符合数据库要求。」他们掏出文件,「根据新法案,所有未纳入数据库的食材将禁止流通。」苏逸飞看着田埂上母亲种下的老麦种,想起她常说的话:「每块土地都有自己的脾气,就像每个厨师都有自己的手感。」马可从意大利打来越洋电话,声音里带着少见的焦虑:「他们连我家的酸面包发酵菌都要统一编号,说天然酵母的风味不稳定。」
林宇在整理校长办公室旧物时,发现了何雨柱校长年轻时的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 1998 年的一次厨房革命:「当第一台自动炒菜机进入食堂,老师傅们的铁锅第一次沉没。但我们很快发现,机器炒出的回锅肉没有『镬气』—— 那是手腕翻转时,铁锅与火焰共舞的节奏。」日记本里夹着一张照片,年轻的校长站在锈迹斑斑的自动炒菜机前,旁边是满脸怒容的川菜老师傅。林宇突然意识到,现在的标准化计划,不过是机械党理念的另一种延续。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