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人物设定与舰船历史(1/2)
舰名:镇洋
舰级:镇洋级
舰种:战列舰
主炮塔布局:(舰艏+舰舯+舰艉)2+2+2(东煌试制型双联装406mm炮)
副炮塔布局:(舰舯前后两侧)5+5(东煌试制型双联装152mm炮)
防空武器:无(后加装防空机枪)
鱼雷发射管:(舰艉两侧分布)两座三联装553mm鱼雷发射管
最大装甲厚度:500mm(克虏伯装甲钢)
最大航速:二十五节(由于动力系统缺陷,实际航速为二十二节)
标准排水量:65000吨
满载排水量:70320吨
长度:298米
型宽:39米
吃水:10.8米
立项时间:1888年1月24日
动工时间:1889年3月4日
下水时间:1892年11月2日
服役时间:1892年11月4日-1949年12月31日
舰船来历:(注:平行世界的历史有所不同,各个国家的名称使用碧蓝航线的阵营名称代替,请注意辨别,避免混淆,真实历史请参考正版历史书籍!)根据当前的世界局势,洋务派的人意识到,他们目前的海上力量还不足以对抗西方各国,他们发现,北洋海军的舰船与日本新添的舰船相比,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北洋海军的官兵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枪炮弹药等也需要向外购买,如果将来爆发战争,他们将会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北洋海军定会被覆灭
洋务派的相关人员经过讨论,认为他们需要一种吨位大,航速快,射速快,火力猛的新型战舰威慑敌人,最好是无论外表还是实力都足够强大,能够以一舰之力对抗甚至是碾压整个舰队,敌人一看就会心生退却之意的战舰
于是洋务派的相关人员一边重整北洋海军,修缮军舰,一边着手新型战舰的研发与保密工作
舰船设计思路:经过多方面考察,洋务派的相关人员结合各国战舰的优缺点,将所有主炮塔布置在舰船中线处,设计新型船体,修改传统船体建筑与设备布局,尽可能的减少对射击时的干扰,以便主炮在齐射的时候能发挥最大的火力,同时将副炮塔布置在舰船两侧甲板上,以便攻击敌人的小型舰艇,这种新型战舰被称为:“镇洋舰”
舰船相关历史与故事和其他舰船的故事:为了更好地发展海上力量,守卫领海,在将来的战争中保全自身,清政府于1888年1月24日正式成立镇洋级战列舰研制项目,计划一期同时建造两艘,并积极扩充和培养相关人才,历经重重难关,解决了设备,材料及人员的问题,并于1889年3月4日正式动工,在1892年11月2日正式下水,在同月4日正式服役加入北洋海军,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舰制造水准,成为了守护东煌领海最坚实的一面盾,但由于清政府内部问题,资金不足,镇洋号的姊妹舰镇江号被迫停工,只完成了舰体的建造
1894年9月15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北洋海军包括镇洋在内的十一艘军舰遭遇重樱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镇洋号一马当先,凭借高航速,厚重的装甲及凶猛的火力,将来犯的敌舰尽数击沉,第一游击队的吉野号凭借自身比镇洋号稍快的航速,在中弹后成功逃离,首战告捷,镇洋号经此一战彻底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在北洋海军回到旅顺港整修时,一位来自皇家的记者拍下了镇洋号各个方位的照片,并寄回了自己的报社
这些照片成为了皇家报纸的头条,一位皇家的将军看到后不禁感慨:“我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战舰,很难想象东煌人是怎么建造的,他们建造的这艘战舰就好像是未来的产物,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造船技术又一次超越了我们,如果可以,我一定要登上这艘战舰好好的观摩”
1895年4月17日,东煌代表团在镇洋号上接收重樱代表团的投降书,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东煌大获全胜,经此一战,重樱遭受打击,又因本土多处发生农民起义,社会动荡,短时间内无力再战,东煌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同年12月9日,镇洋号的姊妹舰镇江号完成建造
1912年,清朝灭亡,镇洋号与镇江号及相关技术等一同移交给民国政府
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东煌方面派出临时加装防空武器的镇洋号支援协约国,镇江号留守东煌
一战结束后,各战胜国在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战后协约会议,东煌海上力量迅速发展让各个西方国家不得不正视起了这个来自东方的大国
1922年2月6日,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镇洋号和镇江号迎来了难得的海军假日,在这期间原本计划建造的镇洋级三号舰海霞与四号舰落霜也停止建造
1936年12月31日,海军条约到期,随着皇家无畏舰和东煌镇洋级战列舰的建造,再次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新的军备竞赛
1937年6月3日,镇洋号与镇江号完成改装,加装各式雷达,增加水下声纳,拆除舰舯的3号和4号炮塔及舰艉的两座鱼雷发射管,将其余的四座炮塔换装成三联装406mm炮,舰舯空出来的空间分给四座五联装的610mm鱼雷发射管,并安装八座八联装40mm防空炮,四座双联装90mm高角炮和十二座三联装12.7mm防空机枪作为防空武器,舰艉原本安装鱼雷管的位置安装了两台起重机和两个弹射器,用于将两架水上侦查机弹射起飞,并将返回的侦查机回收,同时改进动力系统,使最高航速达到三十三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