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人世难逢开口笑(1/2)
咳~嗯~呼~呼~喂,喂,喂。
礼河湾村民注意了,村民注意了,请有序入场,请有序入场。
不要交头接耳,不要乱窜,嗑瓜子的有溪给我叉出去,谁在那吃辣条呢,那个吃蒜苔炒鸭珍的把他嘴缝上,亲嘴的伊芙琳娘们……妇女同志开完会找我练。
怎么还有人用咖啡普洱煮红烧肉,书虫人呢,把他们两个绑起来站台上。大山和青蛇你俩怎么扒竹子诗裤子,来人把他们给我吊起来。
我讲两句,我讲两句啊~这个,这个,谁吃臭豆腐呢,豆豆怎么跑主席台吃臭豆腐,抱走,赶紧抱走。天这么冷别让他穿开裆裤啊,三十来岁了还穿开裆裤,真是胡闹。
乡亲们呐,咱今儿个聚在这儿,就想跟大伙唠唠镇子里最近的事儿。眼瞅着天气越来越暖和,春耕马上就到了,这本书也结束了。
这本书跟大家学了不少本事,各位老大哥和知识储备雄厚的读者大大让我学到很多常识,这也是我反感别人说读者如何如何的事儿,我写的好不好是我的事儿,看我的书的人你了解人家吗?你就说读者不行。
下面咳~嗯,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
【一个核心——红】
为什么前期大段红诗、贯口、定场诗、戏剧?
我觉得一个时代的人民往往把苦难都放到心里,用文学和艺术的形式传承下去。过去的年代难,但是中国人骨子里不服输,还有乐观的精神,不然都自闭抑郁而死。
唱、说、跳、斗,老百姓需要艺术发泄情绪,共鸣引起的感同身受。有个读者说的对,我对那个时代有一种情感,虽然我没真正经历过,但是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当事人讲述,或者是讲述他们身边的真事儿。
我不能直接楞写,容易让人看的憋屈,现实太残酷了,夹·沟这类的事儿少吗?莫言的丰肥也是取材部分现实,所以需要有一个艺术加工的方式。
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唱念做打,戏曲相声样样来,人世难逢开口笑,笑闹着看过就行。
小说里面都是被迫发癫的人,里面的举例有独特性没有普遍性,所以才让我记忆深刻。
有人说那时候没有赶集,没有……就是因为稀少所以我才写,人人都知道的写出来也没有什么可讨论的。
我两个同学的父亲在当年都是普通群众,靠着红出来的带头人,虽然下来之后没有晋升的通道,依然还有工作铁饭碗。
一个参军了,另一个是大学的体育老师,被他批评的教授们没有把他摁死,过去的人的善和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
我一个姨父,地主后代依然能被推荐上工农兵学员大学进体制,证明那时候的人不都是冰冷的机器,乡土人情不是说说而已。有背叛也有宽容,时代和时事造就出的拧巴,也是在黑云之中穿透的光。
包括何富英、马金凤、马金成,都能在那个时代找到对应的人。
红是时代,是历史,是人性,也是大爱。
【两个硬伤——官衔和军衔】
关于机关体制的问题,我查不到详细的资料,当时zf职能已经被委员会取代,包括三合一、四合一,还有生产指导,有些公·局业务也被人武部取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