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叔不是猎户,自然名字也不会是真的。他原名朱国威,便是那印章里头名单上的第一人。
“朱叔,您和我父亲到底是什么关系?”刘雁南坐在朱国威的对面,言辞恳切地问道。
“我和刘大哥是十几年的好兄弟!”他抹了一把眼泪道。
二十五年前,刘晋刚升任工部侍郎。刚刚二十出头的他,一时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新贵;而他如此年轻便坐到这个位置,凭的便是一身好手艺。
刘晋出生在官宦世家,却不善权术,唯独醉心于各类机关、兵器的制作。十七岁那年,他家里人逼着他去考科举,没想到他却一举中了榜眼。
在那几年里,外族进犯我朝,朝中竟都是些文官之流,净会说些无关痛痒的建议;在那样人才凋敝、战斗力悬殊的情况下,即使有将军带兵,也不得其法。
殿试的考卷上,有一题问的便是行军打仗,倘若我方三千精兵,却遇上对方三万大军,该怎么办?
刘晋的回答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盲目地增加士兵数量只会让死伤者更多,在自身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任何的排兵布阵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唯有从兵器、机关术上着手,才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最佳方法。
当时的圣上,也就是现在圣上的皇兄,一眼就看中了刘晋的答卷;他认为这个年轻人,很有可能救奕朝于水火之中。
科举考试放榜的一个月后,刘晋就被破格提升为工部侍郎,这是奕朝开国以来从没有过的先例。
“我与你父亲,便是在工部认识的!”朱国威回忆道,“那时候,你父亲为了圣上交代的任务,到民间寻找能工巧匠。”
朱国威说,刘晋和他便是那时候认识的!两人年纪相仿,又对制造之术感兴趣,很容易便走到了一起。那一段时间,刘晋又认识了五名巧匠,七人一同吃,一同睡,一同研究兵器制造。
“是不是这五人?”刘雁南拿出印章里的名单交给朱国威,他只看了一眼,眼神里便透出光来。
“对!就是他们,我们都是跟在你父亲麾下做事的!”朱国威激动地点点头道。
后来应圣上的号召,刘晋带着此六人一同建造了兵器库,里头存放着他们多年来研究的成果:有设计图,还有兵器的打样。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